祁瑾微微一笑:“盜賊因饑而起,非本好亂,實是生計所迫。若只恃軍法,固可一時平亂,卻傷及百姓之心;若全然縱之,則賊勢必盛,反令百姓受害。”
他略一停頓,緩緩:“當分‘急治’與‘久治’。急治者,以兵御之,止其鋒銳;久治者,在農桑與
利,使百姓不至于饑。朝廷賑濟,當兼顧漕運、倉儲與賦役。
本若不治,再多軍法,不過飲鴆止渴。”
言至此,他目光平和地看向學
們:“記住,治盜不在盜,治貧不在貧。正所謂‘倉廩實而知禮節’,安其生,才能安其心。”
山長見時辰已過,擊木示意:“今日便到此。”
士們起
行禮,卻仍三三兩兩圍在祁瑾
邊,
再問些時政之事。祁瑾耐心作答,語氣平和,不因重復便顯厭煩。有人問賦稅輕重,有人問徭役均攤,他一一解答,不急不緩,聲音低而穩,像清泉緩緩
過石隙。
直到人群漸漸散去,書院外的蟬聲又重新占了上風。
祁瑾收起折扇,步堂外。日光已偏,院墻角落的樹蔭
,一個小小的
影正半倚在槐樹旁,雙膝抱著,神
懶散。
那是個十六歲的姑娘,眉目還帶著稚氣,神卻極亮,只是膚
被烈日熏得微黑,鎖骨以
盡是纖薄骨骼,手臂也帶著細細的舊傷疤。
她上穿的,是酒莊里給工人
的
布衣裳,寬大且褪了
,袖
被她自己胡亂挽到肘上,
一截瘦削的手臂。腳邊的草鞋已經磨得
邊,系帶松垮,襯得她整個人像是從雜草叢里躥
來的野貓。
可偏偏,就是這樣一樸素到寒酸的打扮,
上那雙靈動的
睛,竟也帶著一
不服輸的銳氣。
祁瑾走到樹蔭,俯
看了她一
。少女警覺地抬起
,
神里還帶著幾分防備。
他卻只是溫聲開:“方才我講了三件
人的
理。你聽在耳里,可還記得?”
少女撇撇嘴,把臉別過去:“我又不是你們的學生,記不記得關我什么事。”
祁瑾并不惱,反而輕笑:“你既坐在這里,聽了我的課,便也算是我的學生。”
她哼了一聲,沒有答話。
祁瑾神溫
,聲音卻帶著
探問:“我方才說,
人要守信。可若一個人窮到連飯都吃不飽,還該不該信守承諾呢?”
這句話讓少女愣了愣。她神閃爍了一
,似是被戳中什么,卻很快抿唇冷笑:“餓死鬼還守什么信?能活
來才算本事。”
半晌,忍不住又悶聲加了一句:“……可要是說了不到,別人也會瞧不起。那就算活
來了,也不算有臉。”
祁瑾底漾開一抹笑意:“所以,你的意思是,守信不是絕對的。但若能在艱難里仍不忘承諾,才是真正有骨氣的人。”
少女“嘖”了一聲,不耐煩地說:“隨你怎么說,反正我就是這么想的。”
祁瑾卻,語氣鄭重:“每個人的為人
世都不盡相同,但你找到了自己的準則,就是一件很好的事
。”